广东、福建和天津作为中国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已经“满月”,各地政府都先后交出了“成绩单”。根据5月份的官方统计,挂牌一个月以来,福建自贸区三大片区的企业注册量大幅度增长。
截止5月26日,福州片区共预核企业名称1438户,注册企业824户(内资765户、外资59户),注册资本合计186.57亿元;厦门片区新引进企业740家,注册资本金81亿元,在谈项目162个,意向投资380亿元;平潭片区截止4月16日已有846家企业申请入驻,其中510家已经完成注册。
无论如何,注册企业大幅增长,在一个维度上体现了自贸区的吸附力,也激发了很多创业者对于自贸区的想象,这种想象,来自于地方政府在制度上的大胆“松绑”。
5月21日,福建自贸区推出31项创新“举措”,声称18项为全国首创,这些举措大多符合新一届中央政府“简政放权”要求。比如,对新设立企业施行“一表申报”制度,曾经要分别向商务、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提交的书面材料,被简化成一张表格并实现网上申报,大大简化了程序。
平潭片区是福建自贸区三大片区中基础条件最薄弱的,这也促使其在制度设计上较为“大胆”。一个月里,平潭取消了商事主体名称预先核准制度,注册企业可通过自助查重名系统选用名称,并不再对实际办公地点、产权归属等指标进行核准。
福建自贸区在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内进口原产自台湾地区的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力争实现“快验快放”,试行“先放行、后报关”模式。农产品(24.30, -0.90, -3.57%)、食品等产品也将试行快速检验检疫模式。
此外,福建自贸区还在金融、台籍车辆往来以及信用认证、两岸移动互联网联盟、两岸冷链物流市场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应举动。这些新举措确实让外界看到了自贸区的“优势”,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用最快时间吸引来自台湾的投资。
台商在观望
不过,诸多政策创新,距离台商们的期望或许还有差距。
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对部分台湾企业的走访发现,台商们绝大多数对福建自贸区持观望态度,哪怕已在自贸区范围内注册的企业,也没有打算将投资重心放在福建自贸区。
“我想大家保持观望,主要是基于对福建省营商环境的顾虑,作为商人,肯定会将投资安全性放在首位,不在乎是不是自贸区、或者其它名目的经济示范区。”福州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
张东(化名)最近决定将自己位于福州自贸区的公司总部迁往北京或上海,对于离开福建,他的理由是“营商环境太差”。
2014年下半年,张东闻听福建自贸区即将获批,再加上看到政府公布的方案,便将兴冲冲地将新公司注册放到了福州片区,期望能赶上这一波改革红利。
梦想难以照进现实。
当自贸区获批后,张东发现自贸区并没有发生让他惊讶的改变,起初,他去政府询问自贸区的法规和政策,得到的答案要么是“没有”,要么是“等消息吧”,自始至终无人给他确定的回答,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根据张东的观察,他的公司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感觉政府的效率一如往常。虽然中央大力度的反腐让政府办事人员“吃”、“拿”和“要”的作风有所收敛,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了,但在“卡”的方面,似乎并未改观。去政府办事,经常被各种理由“卡”住,什么事都躺在那里动弹不了,他经常为此焦灼万分。每当碰到具体问题,政府部门之间经常彼此推诿,都声称是“走程序”,却没人告诉他具体的程序是什么。
“如果自己的态度稍微让他们不满意,还派人来调查,让人心惊胆战。”张东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万般无奈,张东只好继续像以前一样,关键时候动用社会人脉解决问题。经过半年多的折腾,他发现政府办事效率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便下决心将公司总部迁出福州自贸区。
法治是自贸区的保障
一位在平潭自贸区的台湾投资者也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起初平潭在招商引资时候给出了很多承诺,但很多承诺只是官员个人的看法,并不都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要求,到具体落实时才发现“大打折扣”。而往往这个时候,自己的投资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位台湾投资者认为,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政府在投资者心中的公信力。福建自贸区的平潭片区,定位是利用自贸区效应和低成本优势,对接台湾,吸引台湾资本。但是,对于一个产业基础几乎是空白的新城市来说,吸引企业入驻不仅要靠优惠政策,还要有成熟的法律环境和清晰的产业布局。
为了给台湾投资者提供参考意见,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电电公会)从2000年开始每年发布“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设计了“城市竞争力”、“投资环境力”、“投资风险度”、“台商推荐度”等评估体系,探析台商投资密集城市的投资环境与投资风险。
为此,电电公会每年会对已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母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发布报告。因大陆各地区的产业条件、政策规划皆不相同,报告提供的信息对台商来说非常有价值,被誉为“台商投资风向标”。
电电公会《2014年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中国大陆被列入评估的共有115座城市,在“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榜单前十位里,整个福建省只有厦门岛外(厦门市被视为厦门岛内和厦门岛外两个城市)入列,而苏州已经连续六年获得第一名。
这份调查报告连续15年的调查显示,上述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城市均由长三角的城市囊括,这意味着长三角仍为台商投资的“宝地”。
福建自贸区获批,很大部分原因是福建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历次《报告》当中,福建省几大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价均偏低。作为省会的福州,在2014年的评估中被列入C级,已经算是进步了。
此外,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热情也正在消退。根据《报告》数据显示,台商在大陆扩大投资生产比例从2010年的53.02%逐年衰减到2014年的40.28%;同时,回流台湾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37.20%到2014年的47.12%,已超越了大陆投资。这对以对台关系为本的福建自贸区,无疑是尴尬的,如何构建一个法治的营商环境,让台商重拾投资信心,对福建自贸区而言任重道远。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利平认为,推行自贸区立法迫在眉睫,且自贸区立法应该主要针对政府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因为企业才是自贸区的灵魂与活力,不能管得太死。
好在,福建方面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年初,福州开始着力解决“熟人经济”现象。今年4月份,福建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本省有关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据此,福建将暂时调整实施有关地方性法规,积极推进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福建自贸区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
根据这个决定,政府的办事人员或许不能再用眼花缭乱的地方性法规来搪塞前来办事的人了。但从纸面上的愿景,到现实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或许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