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4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了福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4月22日,在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挂牌的第二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象屿综合服务大厅,考察自贸区改革经验推广落地等情况。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未来福建自贸区将如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作为承接台海地区重化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福建地区化工企业又将如何对接台湾地区化工产业?带着一系列问题,中国化工报记者展开了采访调研。
化企布局加紧落子
据了解,此次国务院批复的福建自贸区实施范围118.04平方千米,涵盖平潭(43平方千米)、厦门(43.78平方千米)、福州(31.26平方千米)三个片区。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近年来福建通过实施提升炼油、发展乙烯、引进液化天然气等战略,对石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2014年全省石化产业实现炼油能力超过2900万吨/年,实现工业产值4000超过亿元,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石化强省。
由福建省侨务办公室组织的欧洲侨商百人考察团近日来到厦门海沧开展实地商务调研,了解厦门的政策规划和重点项目。不少侨商十分看好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发展,纷纷表示将带企业入驻厦门。图为厦门片区推介会现场。 (吕叶松 摄)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这座东南沿海重镇更是对石化产业中下游原料有着巨大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炼油厂在该市建成,炼出福建第一滴油;到2014年12月24日,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乙烯产量突破100万吨,跨进年产百万吨级乙烯单线装置行列。目前,该市的泉港、泉惠两大石化工业区都已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并形成了以炼油、烯烃、芳烃为龙头,延伸九条石化产业链,优化“三酸两碱”、三大合成材料的石化产业结构。
数据显示,2014年泉州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额高达157.6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额的51%,中东和东盟分别成为该市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除了不断拓展贸易合作外,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的双向投资也在不断深化。截至去年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累计在泉州投资设立企业1426家,实际利用外资额达52.9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1%和22.8%,成为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而泉州企业累计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办事机构共计32个,投资总额达5118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