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全国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县的设区市,曾赢得“二十年红旗不倒”光荣赞誉;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原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参加长征的8万中央红军中有3万闽西子弟,平均每前进500米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壮烈捐躯。
这是一片曾经贫穷的土地——1985年,当相邻的沿海地区以强劲态势勃然兴起时,闽西还是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有49万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闽西人民把发扬老区光荣传统与新时期创新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解放思想,致力发展,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产业发展异军突起,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有人说,这里是全国目前最富有发展活力的革命老区之一,这里刷新了老区“偏远”、“贫穷”的概念——这就是闽西革命老区。
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闽西儿女秉承老区人特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发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致力老区建设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尽快地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的谆谆嘱托,改进作风,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2—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增幅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5%,实现了与GDP同步增长;单位GDP能耗年均降幅6%,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舞动发展龙头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已经成为各地加快发展不争的事实。
因为山区的交通条件,也因为历史上国家的产业布局,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闽西没有大型央企、没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借助外力推动发展有限,只有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因此,市委反复强调,要更多地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更多地通过放手运作求得突破。
以龙工为领军的龙岩装备制造业的崛起,是龙岩本土产业质变的一个典型。
龙工从1993年仅有一个大车间起步,在龙岩市确定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大环境下,在20余年的时间里,接连完成企业进军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企业上市、企业回归的“嬗变”,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如今已位居“全球工程机械50强”第24位。
如果说,龙工是龙岩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那么龙净环保则是龙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龙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气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商,产销量连续八年列国内行业第一。
“龙马”曾是龙岩人的骄傲。如今,“新龙马”正续写龙岩汽车产业的新篇章。今年5月17日,福汽新龙马生产的首款精品微型客车启腾M70成功上市销售,改写了闽西不能生产乘用车的历史。6月23日,福建省首颗自主研发生产的汽车“心脏”在龙岩诞生,填补了福建生产制造汽车发动机的空白。福汽新龙马成为了我省汽车产品目录最齐全的整车厂,也是福建省汽车三大产业基地之一。
在“龙工”、“龙净”“新龙马”等领军企业的引领下,闽西老区的机械产业不断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准不断提高,2013年,机械产业产值235亿元。
调整产业格局,必须大力推动资源型产业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最大限度地增加深加工环节,把资源“榨干用尽”,让更多的终端产品从闽西走出去,把更多的资源从外地引进来。秉承这一发展理念,龙岩市对当地资源进行了重新审视,把资源整合起来,往领军企业集聚集中。
上杭铜产业的迅速崛起,正是一个闽西产业格局调整的成功范例。
在上杭蛟洋循环经济示范园,从紫金铜业20万吨铜冶炼项目到瓮福紫金磷化工项目,再到下游的一系列公司,一个个厂房就像是一条条输送带,每天都将上游企业的副产品送往下游企业进行深加工,全部回收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吃干榨尽”。
依托上杭丰富的铜资源,依托本土领军企业紫金矿业,我市大力引进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铜产业精深加工项目、配套关联项目,使这一新兴产业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聚集效应,向合金化、精细化、专业化、终端化的路子发展。
秉承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做精、做深的理念,历经多年持之以恒的培育打造,我市产业发展成绩喜人,已培育机械、有色金属、建材、农产品加工、烟草、能源、旅游等7个百亿产业,龙州工业园区、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杭工业园区、长汀经济开发区4个百亿园区,龙烟、紫矿2家百亿企业,龙净环保等10家上市企业。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谋产业进位,让实体壮实。重点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形成机械、有色金属、烟草和能源精化产业“四大天王”,纺织、建材、光电新材料、不锈钢及特钢、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及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产业“八大金刚”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龙岩产业发展升级版。同时启动实施这些产业2014—2018年产值倍增计划,即力争到2018年,“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产业年产值比2013年翻一番,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踏着海西潮,龙岩的发展优势正日益凸显,机遇接踵而至。拥有国家支持福建发展的“特惠牌”、中央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苏区牌”、客家文化的“侨台牌”、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的“临港特区牌”、闽粤赣边的“区位牌”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的“生态牌”的闽西老区,正全力把好牌打成好局,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叠加效应,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产业结构、产业素质、产业水平新的飞跃。
建设“城市骨、传统魂、自然衣”新型城乡
“我在龙岩出生长大,现在龙岩城变大变绿变靓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今年中秋佳节,从澳大利亚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林之栋先生感慨万分。
漫步在位于龙岩中心城区莲花山山腰的莲花山栈道上,花草树木近在咫尺,还不时可见松鼠、长尾雉等野生动物跳跃林间,真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自2011年5月1日建成投用以来,莲花山木栈道广受市民赞誉,并获得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莲花山栈道只是我市在城市建设中贯穿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精彩缩影。
围绕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龙岩市坚持在集聚发展中突围突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47.5%提升到2013年的50.9%。中心城市注重拉开架构,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40平方公里拓展到2013年的48平方公里。同时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实施了商务运营中心、金融商务中心、万达广场、万宝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城市绿化覆盖率42.6%,居全省前列。
龙岩中心城市日新月异,各县(市)则着力培育发展“一县一优势产业”,同步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县域城市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城市。新罗区被评为“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58位,永定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旅游百强县”,上杭县第五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武平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长汀县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城县被评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漳平市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小城镇注重就地城镇化,接点连线,城乡一体,重点加快推进15个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项目建设。其中上杭古田、永定湖坑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要坚持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相结合,着力建设具有‘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新型城乡,在发展的同时保持青山绿水、清风明月。”市委书记梁建勇这样强调。
“现代骨”即构建现代化的框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城市综合体,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设施。“传统魂”即传承龙岩传统文化,突出文化为先的导向,挖掘保护龙岩文化特质,用龙岩文化元素点缀和衬托城乡发展。“自然衣”即融合龙岩自然山水,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既要GDP,又要好空气,彰显出我市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打造“人兴业茂、清风明月”和谐宜居的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思路、新理念、新作为。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突破一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城市主干道、快速通道、地下管网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防洪工程、水源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县乡村道路升级改造、乡镇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乡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铺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让子孙后代有田可耕、有水可喝、有业可兴。眼下,我市正沿着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阔步前行,让龙岩百姓在财富增长的同时看到环境在美化、文明在提升、生活在改善。
发展为民 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供水、供电、防洪治污等工程全面推进,崭新、设施齐全的学校、医院、福利院拔地而起,绿草如茵,园林似画,环山休闲木栈道传来市民笑语声声……
近年来,生活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的寻常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到了龙岩由外到内的“变”——城市在变、道路在变、环境在变、生活在变。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要以进促和,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老区民生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逐步弥补历史形成的民生欠账。
——在全国首创完备的预防预警体系,将防洪应急预案延伸到自然村、村民小组、矿山企业,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
——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市农房统一保险。
——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
——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农”综合保险试点,并率先在全国实现市级全覆盖。
——提前两年实现国家基本医保目标。
——比全国提前五年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县福利中心建设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
……
加快转变的着力点应放在改善民生上,作为革命老区的龙岩市领导这样认为。围绕打造“民生龙岩”,龙岩市把新增财力更多向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2012年以来,累计实施造福工程搬迁1.26万户5.3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2.2万套,解决了98.7万农村居民和0.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突破“就学难”的问题,2012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97所、公办幼儿园64所,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58所……
一项项民生项目的滚动实施,一个个民生难题的有效破解,让老区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与温暖。
奋起齐追,成就赶超之势;赶超一旦成势,跨越自然可期。放眼今日之闽西大地,欣欣向荣,亮点连连,璀璨夺目。无论在街头、广场,还是在社区、农村,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全市干群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闽西这片生机盎然的红土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激情,共筑发展之基,共造跨越之势,共谱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