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以前是火烧港盐场,全部是海,后来填起来的。”司机林师傅说。而今,这里林立着披着绿色安全网的在建摩天大楼和黄色的塔吊,其间的道路尚未完全修好,偶有载重车哐当驶过,便扬起一片灰尘;有的建筑已有人进进出出,旁边荒地上却还残留着尚未完全填满的海水坑……
这里是福建平潭金井湾,一个正被开发热潮裹挟的区域。
自从2009年福建省宣布开发平潭,并随之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平潭便吸引了福建,乃至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目光,牵动着上至中南海领导、下至筑路工人的神经。
从确定开发建设至今的5年间,平潭经历了本地人的将信将疑,经历了“1天投资1个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热火朝天,经历了700多批、上万台商的参观访问,迎来过近300位部级官员的光临,享受过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承受过因福建省内政经周期调整而带来的政策是否生变的猜疑。
随着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今年4月18日在平潭现场宣示“三个坚定不移”,以及随后的海关监管二线卡口正式封关运作、第一家大型企业台湾宸鸿科技的落地投产,备受关注的平潭开发正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由基础设施建设期进入产业集聚期。
与此相应,平潭的开发战术也做出调整:开发建设从全面规划、全面布局、全面建设基础设施,转向重点建设、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力争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产生效益一片”。
1. “平潭已初步具备开放开发条件”
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大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各项政策—7方面、28条—也已基本到位,使平潭基本具备开放开发的条件。”
王闯是协力科技集团CEO。其名下计划投资73亿元的协力科技园,是平潭开发的重大项目之一。
“协力科技园分6个地块开发,我们自己开发一部分,建设6英寸的芯片制造和封装厂,其他地块会招商引进芯片下游企业。”王闯介绍,对面的宸鸿科技即是招商进来的,今年7月开始试生产,也是平潭第一个落地的大项目。
王称,协力科技选择平潭,主要是基于区位、15%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内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目前,协力科技自己开发的地块,已进入建筑施工收尾阶段。“只要看到政府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的明确时间表,我们的设备提前3个月进来,调试后就可投产。”
自平潭综合实验区启动开发建设以来,巨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号称“1天投资1个亿、3年投资1000亿”。2010年,平潭海峡大桥建成通车,平行的复桥于今年6月16日通车,出岛第二通道公铁大桥全面动工,环岛路和“一环两纵两横”城市干道正在紧张推进;今年7月15日,海关监管“二线”通道正式封关运作,标志着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分线管理”模式开始启动实施。
而由于平潭的开发模式是部分工程由企业垫资代建、再由政府回购—包括环岛路、“两纵两横”主干道、燃气厂、医院、行政中心,都是企业代建,因此在大的配套基本建设完毕的同时,具体到一些片区,细节配套尚不太完善。
王闯认为,这样的局面可以理解。“我们最初来平潭时,海峡一桥还没建成,环岛路、"两纵两横"都还没有,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大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各项政策—7方面、28条—也已基本到位,使平潭基本具备开放开发的条件。”
而随着基建的投入,产业发展也开始起步。
根据平潭的规划,将重点发展高科技制造、文创、旅游和海洋产业。今年前8个月,平潭新增台资企业114户,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8倍,且超过前两年新增台资企业总数,累计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20户。其中,首期投资30多亿元的宸鸿科技的投产和在台湾享有盛誉的台达电子的华南运营总部将落户平潭,最具标志性意义。
“正在洽谈的项目,投资额有几百亿。”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周青松透露,平潭现在每月召开一次招商引资进度会,“平潭正处于产业集聚区、上升期”。
这样日新月异的局面,甚至超出平潭当地人的预期。
2. 从“举全省之力”到三个“坚定不移”
“开发之初,海峡一桥都还没建成,上岛的人看到的是一片黄沙,随着这几年的开发,先是海峡大桥建了平行的复桥,北边公铁两用大桥动工,并预留了海峡第二、第三、第四通道,预留了台海通道,中央领导人频频来视察……这个架势一出来,平潭人才觉得,平潭开发不是开玩笑,是国家战略!”
如果没有这一轮的开发,平潭的面貌与一桥之隔的福清相比,堪称云泥:福清遍地是三四层艳丽的小楼,而平潭大都是瓦片上压着密密麻麻石块(防备台风将瓦片掀飞)的黑灰色石头屋,仿佛回到20年前。
位于福州东南部、如今与其相距两个小时车程的324平方公里的平潭岛,在2010年海峡大桥通车前,因交通不便、没有工业,长期是福建的贫困县之一。有岛上外出参军的战士回家后曾经半开玩笑的感叹:改革开放,其他地方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平潭是30年不变样!
2009年,福建省宣布开发这个长期沉寂的海岛,要将其打造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以期其能形成类似于深圳之于香港、珠海之于澳门的门户地位。时任福建省主要领导表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平潭,用20年时间再造一个厦门”。
“福建总体经济格局是"南重北轻",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经济发达,而北部缺乏有力的增长极,因此福建选择平潭作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窗口和抓手。”周青松解释道。
不过,福建省开发平潭这一战略决策,最初甚至连平潭、福州本地人都将信将疑、不太看好—由于孤悬海上,平潭的开发条件并不优越。
由于平潭是福州市管辖的县,平潭开发之初,由福州操盘设立了副厅级的开发机构,派一位市委常委去坐镇。但由于福建省担心平潭开发挂靠福州可能重蹈马尾开发区的覆辙,遂改为由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操盘,成立正厅级的平潭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开区,福建省将其挂靠福州市运作,但长期成效不彰。
“开发之初,海峡一桥都还没建成,上岛的人看到的是一片黄沙,随着这几年的开发,先是海峡大桥建了平行的复桥,北边公铁两用大桥动工,并预留了海峡第二、第三、第四通道,预留了台海通道,中央领导人频频来视察……这个架势一出来,平潭人才觉得,平潭开发不是开玩笑,是国家战略!”王闯回忆道。
随着今年4月9日、4月18日两次省委常委扩大会的召开,尤其是4月18日平潭开发开放现场会的召开,给争论一锤定音。
“4月18日在平潭召开的现场办公会,省四套班子和相关厅局领导到场,统一思想、坚定方向,阵容庞大,前所未有。”一位接近平潭管委会的人士介绍,省委书记尤权在现场会上做了三个“坚定不移”的表态:全省上下推进平潭开放开发的决心坚定不移,举全省之力支持平潭开放开发的态度坚定不移,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共同家园的目标坚定不移。
这次会议精神凝结为7月25日出台的《福建省政府关于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推动平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其核心举措是,2014年安排平潭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额度25亿元,以后年度根据中央核定福建省的债券规模和资金投向继续给予积极支持;省财政加大对平潭安置房的补助力度;省级森林生态建设相关专项资金继续对平潭给予倾斜支持;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对涉及平潭的重大民生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投融资方面,省财政和省直有关部门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平潭设立创业园孵化基金。并且支持平潭建立投融资平台,建立土地开发总公司,统筹解决土地融资问题。
此外,福建省还决定,将平潭的部分债务或展期或延后至2018年付息。
“在此之前,平潭开发,每年的财政支持,中央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福建省4亿元,加上转移支付,"真金白银"也就20亿元左右;因此,现在对平潭开发的支持力度,甚至可以说超过以往。”上述接近平潭实验区管委会的人士表示。
3. 从“3年投资1000亿”到“5年投资3000亿”
今后五年,平潭综合实验区GDP要年均增长2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新增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换言之,平潭即将从“一天投资1个亿、3年投资1000亿”的时代,迈入“5年投入3000亿,每年投资500亿”的时代。
据平潭管委会副主任周青松介绍,目前平潭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看,中央项目资金、地方项目资金和社会项目资金大致各占三分之一。可以预料在进入产业集聚区后,相当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会有企业完成;但无论如何,要完成未来5年投资3000亿的目标,政府投入必定不小,尤其是在平潭已经负债开发的情况下,资金压力就更为突出。
有公开资料显示,平潭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并非财政投入,而是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给出的授信,以及商业银行给出的信贷;发行信托基金也是重要模式,另有企业债、中期票据、两岸合作的产业基金,还有宝岛债。
在上述福建省政府7月25日出台的《意见》中也专门强调,“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实行债务预警机制,建立偿债准备金,清理和规范BT项目,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加强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对此,周青松表示,平潭在开发建设之初,就通过征收、填海等方式储备了10万亩土地,“银行、垫资公司都要土地担保,并且土地还在升值”。今年150万元一亩的土地出让收入,是平潭最低的控制线,到明年就到250万元。
与发展阶段升级和目标提升相适应,在开发建设上,平潭也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调整。
在开发步骤上,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要求平潭:从全面展开向重点突破转变—从全面规划、全面布局、全面建设基础设施转向重点建设、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建设要尽快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城区,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产生效益一片”。
为此,平潭实验区在今年夏天成立了澳前、金井湾、岚城三个片区开发管理局,分担平潭管委会的一部分职能,并整合片区所在乡镇原来的职能。目前,三个片区管理机构已完成与原有组团建设指挥部的对接,并开始片区内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
在开发方式上,平潭提出“产业为先,循序渐进”的方针,并制定产业提升计划,将重点打造50个以上10亿元企业、5个百亿元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物流、现代服务、文创旅游、海洋产业。
在吸引台企、深化两岸融合方面,平潭的计划是:一、全面放开台商投资领域,吸引台中、新竹等县市行业协会在平潭设立产业园;二、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小额商品贸易市场,面向台湾各阶层创建台湾产业园,建设两岸合作金融示范区—设立两岸合资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吸引台资金融机构在平潭设立分支机构;三、规划建设3-5个台湾社区,借鉴台湾社区管理经验,重点引进10家左右台湾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形成台湾元素凸显、制度深度对接、台胞自主管理的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
“总之,平潭既是对台交流的平台,也是国际化的平台,要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发展对台关系。”周青松说。
不过,在台商看来,这些计划离打造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的目标,仍有差距。他们还期待,平潭再来“三板斧”。
4. 台商期待再来“三板斧”
李云超是平潭康德房地产公司总经理,20多年前追随1948年赴台回乡的父亲来到祖籍平潭,从公益起步,逐步进入商界。如今,他已是平潭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会长则是他的二哥李云辉,在平潭经营观光休闲生意。
在李云超看来,平潭的生活机能配套不足:教育、医疗、便利店、精神生活设施—体育馆、文化中心、美术馆、公园,都相对欠缺。因此,大多来平潭考察的台商回去后,意见基本一致:硬件建设力度和政府决心很大,将来前景看好。
从目前已注册在平潭的200余家台资企业来看,加入台胞投资协会的有100家左右,其他的相当一部分是已注册公司但还未实际运作,尚在等待时机。
李认为,要想真正把平潭打造成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吸引更多台商投资平潭还需要在创造适宜台湾人生存生活的环境(不仅是硬件建设,还包括差别更小的公共生活模式)、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平潭的工作收入方面花大力气。
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在平潭的台湾人收入比在台湾高—否则没人愿意过来。李云超认为,当平潭实际生活的人口达到80万至100万左右时,平潭的商机就会显现,并且也会是个生活品质很高的城市。
虽然指出了平潭现有的诸多不足,但李云超对平潭的未来颇为乐观。“平潭原本很落后,而今基础设施已经做得非常超前,没有理由开倒车。”
而从台湾与大陆互动的30年历史来看,早期台湾是“南向政策”、“戒急用忍”,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政策上也不愿意开放台湾企业到大陆早期来的企业都是“不听话的”,但来到大陆的台企大多赚到了钱。并且台企在大陆比日资、韩资、港资企业都要发展得好。
“大陆已经是"全球工厂"、"全球市场",台企来大陆的趋势,是阻止不了的。”李云超说,在尚未大规模迁移至大陆的产业中,台湾的文创、保险、休闲旅游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大陆已经是"全球工厂"、"全球市场",台企来大陆的趋势,是阻止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