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切换
新闻
福建省沙县质监局优化无机硅产业发展纪实
2014
07/06
21:07

 近日,由三明市沙县质监局负责筹建的福建省无机硅化物产品质检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入内部整备的关键环节,预计今年年底将竣工全面投入使用。该中心的建成,将填补国内尚未设立具有政府公信力和权威的无机硅化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门机构的空白。

近年来,沙县以发展新兴产业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大集群大基地。依托当地丰富的石英砂矿产资源优势,硅化工产业成为沙县工业经济中集群优势最明显的特色产业。

沙县的无机硅产业起步虽晚,发展却很快。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时主要以石英砂开采、选矿为主,随后逐步衍生硅酸钠、白炭黑等产品。为合理利用硅矿产资源,沙县以高砂镇无机硅工业集中区为主进行开发,力求高效整合无机硅产业链,先后成立和引进了涵盖原材料开采、原料仓储、提炼合成、下游产品开发等10余家硅化工企业。据了解,沙县的无机硅化物产品主要有水玻璃(硅酸钠)、白炭黑(二氧化硅)和碳化硅等。目前沙县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炭黑生产县。

“政策的转变必然牵扯到思维转变的先行。”沙县质监局局长张镇生一语破的,“硅产品植入运用面窄,比如产量约占全国1/4的硅产品白炭黑,主要用于鞋材填充补强,显然是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失衡。质监部门从企业帮扶角度,分析该产业发展难点,最主要还是缺乏有效技术支撑,归根到底要创新。

该局结合当地资源的优势,适时提出搭建硅产业发展平台,指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使产业链纵向上下游延伸,横向关联扩展,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使整个产业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逐步走出粗加工的阴影。

自2005年起,沙县就着手打造硅化工产业集群,在县质监局的推动下,由县政府牵头,以沙县硅产业为龙头,搭建了硅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三明市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下设研发实验室、理化检验室和中试车间,兼具研发与检测功能,对企业技改提升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持。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沙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沙县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扶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优惠保障措施,在质监、科研等部门机构的通力合作下,带动企业注重技术改造。

落户于沙县的福建省无机硅化物产品质检中心,依托沙县质量计量检测所、沙县硅化工产品中心实验室及质监系统内的各级省、市质检机构,吸引和整合各类技术研发资源,构建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引入行业专业检验服务平台,可承担沙县、周边县市乃至全省的无机硅化物产品监督检验和委托检验。

此外,福建师大、三明学院和硅化工企业联合成立的“沙县硅化工产品中心实验室”,联合设立2个中试中心:金沙白炭黑粉体中试中心和裕丰超细白炭黑中试中心。由中心实验室牵线搭桥,金沙、汇丰等硅化工企业也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3个。同时,质监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优势,积极引导企业顺应产业集聚趋势,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以专业生产硅胶、轮胎白炭黑的三明同晟化工为例,经过2008年公司重组,2万吨白炭黑生产线正式投产,自主技术改造、工艺流程革新形成年产6000吨出口型白炭黑生产设施能力,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随着白炭黑应用领域的拓展,气相法生产白炭黑和沉淀法生产白炭黑的技术进步,部分白炭黑企业将逐步向高端白炭黑、专用白炭黑的产品进军。县质监局通过促进校企签订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力求依托质检中心建立硅产业科技研发基地,以“产、学、研”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当地硅企业与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和福建师大等进行成果对接,着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推动硅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截至目前,沙县有硅化工企业18家,拥有3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2013年全县生产石英砂27万吨、硅酸钠23.5万吨和沉淀法白炭黑25.7万吨,预计到2017年,沙县硅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