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葱茏的公园,清新怡人的道路景观,花果香百鸟临,一般人很难将这优美的景色与一个国家级的高新开发区联系起来。
多年来,坚守“绿色门槛”的莆田高新技术园区倾力打造绿色增长极,同时也不断收获着生态红利。
作为涵江“绿色崛起”的样板,莆田高新园区引人注目,她用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区委区政府不仅醉心于经济发展,也着迷于绿色的故事。
行走在高新区科技文化广场,绿化草地、景观树、花架、露天舞台、音乐喷泉等应有尽有,园区许多工人下班后纷纷来到这里跳广场舞、休闲、散步。“这里树木浓荫,空气清新,闲暇时跟好友一起来散散步,听听鸟鸣,别有一番滋味。”在园区卡朱米服装企业上班的黄爱霞说,科技文化广场自建成开放以来,便改变了附近居民和在此打工的外地籍工人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晚饭后,大家都相约到广场走走。在园区另一处景观——生态竹园内,蜿蜒于绿林内的亭台、层层叠叠的竹林,乃至分散在各角落的人文石雕,都引人驻足观赏。
良好的环境,不仅引来市民休闲,也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在周边落户。如今,方圆十几公里高质量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密布,“生态红利”扑面而来。
“这一切都得益于高新区的发展理念。为保护好生态,高新区摒弃单纯追求土地收益的发展模式,才有了今日的科技文化广场、梅园公园、生态竹园等多个绿地广场。”高新园区工作人员郑植介绍说。几个绿地广场都在主干道旁,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如果用于项目招商,政府就多个几个“创收门路”。
舍弃眼前收益,保护生态环境的背后,是涵江区委区政府“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和行为准则。高新园区党委书记陈万东说,真正懂“绿”的人,关注的不仅是绿色的生态,更是绿色的产业、绿色的理念的融合。“绿”的背后其实是“红”,是“生态红利”。
近年来,高新园区坚守“绿色门槛”,因势利导围绕城市规划建设文化广场、竹园绿地、宜居宜业胜地,打造具有涵江特色的高新区,高起点进行产业规划,把产业定位为创新要素集聚活跃,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低碳绿色产业。
威诺数控,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与销售数控机床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它的发展是高新区绿色产业成长的一个缩影。从创业初期带着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投石问路,到与中科院、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产业研合作,高新区的项目“保姆”们在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为其当好服务帮手。如今,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七轴龙门式复合加工中心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园区内形成国家级液晶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许多扎根高新园区多年的企业业主纷纷胜赞园区绿色生态的环境和低碳环保的产业发展理念。
今日的高新区,“绿色”掩映中的各研发中心建筑与周边自然美景浑然一体;再放眼望去,星罗棋布的厂房车间,正“摊饼式”地展开。生态和产业在这里和谐共生,绿色汇成高新区的成长史,更成为涵江的绿色增长极。
目前,高新园区创造出全区9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日益变厚的家底,证明高新园区作为全市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名副其实的称号。
为了让生态红利的雪球越滚越大,作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的高新园区又利用春季集中植树栽绿的契机,对原有风景林、绿化带进行补植改造,并带动鼓励园区内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绿化建设。
莆田高新园区的“绿色门槛”,并非只重环保不问发展,而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实现绿色发展,以“绿色化、人性化、科技化”的工业园区新形象迎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