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
这是一个成就梦想的舞台。
“掌握核心技术,争做世界一流”、“确立百亿目标,布局全球市场”……在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一个世界级的梦想“破蛹化蝶”——福建联拓科技有限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开发了国内首枚数字对讲机芯片,为整个行业“模转数”转型升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龙头舞,全局活。这是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打造创新创业“强磁场”的一个缩影。
创新大机制 构建大格局
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转型的示范区、民营资本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导引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的实验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在年初举行的“二次创业”大会上,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市长黄少萍分别向全市企业发起创新总动员令,并对国家高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寄予殷切的期望。
“想赢”、“要赢”,凭着这样的一股精气神,泉州从“三来一补”起步,成为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基地;不甘在产业分工的“U”型曲线中间段徘徊,泉州将目光投放在高新园区的全新领域,并在不断开阔的视野中得到“升华”——
国务院支持建设海西若干意见明确,“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对泉州提出新要求:“要在创新转型中争创新优势”;省长苏树林希望泉州,“要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乐园”。
正是站在转变提升的重要关口,泉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强大引擎!
在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上,泉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厅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筹备成立高规格的高新区管委会,由市长亲自兼任管委会主任,常务副市长兼任副主任,分管副市长兼任常务副主任;探索推进科技部与福建省、泉州市联合共建高新区模式,强化科技部对战略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指导;通过从纵向和横向上整合各种创新资源,构建政、金、产、学、研、用协作大机制。
催生大政策 优化大环境
从金属硅外销商到“闽南硅王”,从一家公司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郑智雄和三晶公司的蝶变之路,诠释着“引进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带来一支科技创新团体,建立一个科技型企业,培育一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内涵。
高新区主园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较少……直击创新问题“靶心”,泉州将创新管理服务链转化为政策链,将国家高新区打造一个让企业敢于、乐于创新的“民营经济乐园”——
泉州市副市长、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伯前指出:“要将高新区与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为泉州转方式、调结构做出更大贡献。”
以科技政策“四两拨千斤”,出台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快泉州高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30多项政策措施,促使一系列优势创新要素在泉州高新区加速聚集,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群体。
以路径指引为创新之路扫清障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五清零、六提升”专项活动等,打破制约发展的“坛坛罐罐”……
打造大平台 推动大发展
科技创新的平台有多大,高新区发展的舞台便有多大。
“要把高新区真正打造为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动力引擎。”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如是说。热情洋溢的泉州高新区更向全世界敞开她的胸怀——
加快推进泉州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行动计划,围绕园区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筹建泉州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海西(泉州)工业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泉州市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电子综合交易所,向全国广揽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
产业转变提升还需“粮草先行”,除设立5亿元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外,还设立科技金融办公室,加大“新三板”和股权融资的推介力度;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达成合作协议,为高新技术企业授信50亿元;加强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探索建立泉州高新区发展专项资金……
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化延伸——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基金的首个产业集群试点、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之一;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光电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2011年泉州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44.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8%。
如今,站在更高起点上,爱唱“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正演绎“创新才会赢”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