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切换
新闻
打造全国首个零碳综合保税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聚焦降碳扩绿
2024
09/02
16:06

位于厦门自贸片区的象屿综合保税区鸟瞰图。 (资料图片)

暑热未消,厦门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海面上一艘艘货轮有序进港靠泊,堆场上集装箱林立,多台桥吊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在码头作业区,记者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目之所及的港口桥吊、流动机械已基本实现电动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领域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推动自贸试验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在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推动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将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为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探索出一条节能、降碳、减污、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光”尽其用

从厦门东渡海关大楼的高楼层上俯瞰象屿综合保税区,只见园区仓库屋顶被密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覆盖。在阳光照射下,这些光伏板成为一个个微型发电厂,为园区生产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

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荔荔介绍,该公司作为园区业主单位,2020年正式开始进行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建设,围绕“绿色能源、绿色装备、绿色网络”三个方面构建“零碳自平衡园区”,助力园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自贸区建筑特点,园区引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闲置仓库顶面空间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目前,园区内绿色光伏铺设总面积约6.1万平方米,占仓储面积的88%。

“园区内光伏全年发电977万千瓦时,年自用电仅351万千瓦时,余电上网超60%。”陈荔荔表示,为解决园区光伏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的时间差异问题,象屿综合保税区还配套建成了2.5兆瓦的储能电站,相当于一个超大型的“充电宝”,通过用电低谷时段充电、用电高峰时段放电的方式,实现园区用电的调峰填谷。

除园区自用电能外,象屿综合保税区通过剩余电能上网销售,实现年增加400万元收益。“比如,我们在周边港务自贸城建成全省最大的绿电充电站,给港务自贸城每个充电车位每年增加1万元以上收益。”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强说。

2023年2月,工信部、住建部等5部门将象屿综合保税区光伏项目列入全国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张慧琼表示,厦门自贸片区还将推动石湖山2号场光伏仓库、海纳特电2兆瓦储能站等建设项目,未来还将充分挖掘自贸片区的仓库、厂房等楼顶空间资源开展光伏应用,争取将零碳经验复制到其他园区。

绿色变身

走进象屿综合保税区,几乎听不到车辆轰鸣的噪声,也闻不到浓重尾气。取而代之的是电动叉车、电动托盘搬运车以及电动物流运输车等新能源物流设备穿梭其间,以灵活的身姿和环保的运作方式,成为园区不可或缺的绿色动力。

“目前,保税区内作业叉车已全面实现电动化,一台电动叉车一年可实现柴油替代量6.2吨,即节约标煤13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19.5吨。”黄强说。

张慧琼表示,象屿综合保税区运营主体秉持“绿色发展,出色服务”的企业方针,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设备替代工作,实现“两替一增”。不仅物流设备完成了“绿色变身”,象屿综合保税区内的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经历了显著的能效升级。

“比如,我们以高效节能的LED灯替代传统的金卤灯、钠灯等,全部覆盖园区场所;以节能型工业风扇和空气调节设备全面替代原有的老式风扇;使用无线载波供电技术的无源锁,集传感、通信、无需电源于一体,锁具不用电源就能开关,做到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陈荔荔说。

此外,象屿综合保税区还严格进行绿色园区管理,尾气污染超标车辆或环保信用不达标车辆不得进入园区,鼓励园区内各企业员工绿色出行,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真正的零碳园区。通过采用节能控制系统,象屿综合保税区仓库节省耗能20%以上。2022年,经中国船级社认定,象屿综合保税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碳中和;2023年,象屿零碳综保区项目获评生态环境部“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张慧琼表示,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将会同生态环境、港口管理等相关单位,结合自贸区区位、产业特色,持续推动绿色港口、节能仓库等低碳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建发、国贸、象屿等集团建设绿色供应链,最终形成一个从前端到后端的低碳全链条系统,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低碳体系,推动实现绿色自贸片区。

数字先行

绿色自贸区,数字化先行。步入厦门国际航运科创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码头的繁忙景象。随着工作人员左手晃动摇杆、右手按下按钮,一个集装箱就被桥吊缓缓吊起,稳稳当当地落在卡车上,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

“过去,集装箱岸边装卸桥的作业都依赖于人力操控,岸桥司机每天要爬上几十米高的设备,挤进紧凑的驾驶室内。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得不长时间保持弯腰低头的姿态,凭经验来定位操作,这项任务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对人的精神也是极大的考验。”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综合事务部经理袁泉表示,得益于近几年厦门港在全国率先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现在操作人员坐在指挥室就可以远程操作码头上的设备。

乘着数字化浪潮,厦门港积极利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区块链等技术,不断突破智能码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智慧港口建设水平。近日,厦门港成功研发的龙门吊整机人工智能系统,顺利通过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这一权威机构的严格检验测试,此举在国内智慧港口建设领域开创了先河。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相当于为龙门吊安上“火眼金睛”和“智慧大脑”,在多维度传感器精密协同下,可实现大车智能防撞、大车行走纠偏、智能集卡定位、吊具智能防摇、自动着箱等功能。这一系列高科技功能,将龙门吊转变为一位拥有多重感官的“超级多面手”,使其能够进行自我感知与独立决策,显著提高了港口作业的效率与精确度,为港口的安全生产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如今,厦门港已实现全电化改造,码头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约2700吨,节约标煤约215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00吨。“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从深化智慧港口建设、推进低碳港口建设、提升新能源动力电池物流运输服务能力、完善港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方面持续加快推动港口绿色低碳智能发展。”张慧琼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春沐阳)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