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切换
新闻
女排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福建漳州迈出产业融合坚实步伐
2020
07/22
22:46

在漳州市芗城区,一片灰白的房子中,掩映着一座黄色墙面、红框镶边的两层高建筑,这是漳州人熟知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已有48年的历史。

走出训练基地,沿着漳州城区老路走上5分钟,就到了市中心的延安北路。夜晚,华灯初上,人潮涌入,这里曾是漳州最热闹的夜市。

48年来,中国女排与漳州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其背后,是漳州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夜经济等领域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

文化与体育“邂逅”:中国女排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2019年,一部讲述中国女排故事的电影《夺冠》备受关注,其拍摄地就是漳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

漳州与中国女排的“娘家情”要从48年前说起。

1972年,国家体委在考察了全国各地后,选择了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的漳州作为中国女排第一个训练基地。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一开始,女排姑娘们只能在漳州人民自行搭建起的竹棚馆里训练。

翻新完的旧女排训练馆。陈晓珍摄

漳州人民对于中国女排的感情很深,由来已久。

1988年,中国女排兵败汉城奥运会,正处低谷。为鼓励中国女排走出低谷,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中国女排腾飞馆。由于建设时资金短缺,在漳州提出了“人均捐赠一元”的号召,漳州人民自筹500万元,中国女排腾飞馆终于落成。

今年已经83岁的漳州老人魏步强当年参与了这场“全民动员”,当时硬是从工资里“抠出”10块钱捐了款。在魏步强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五张贰元的凭证。

魏步强在桌面上摆出这五张凭证说,“只有娘家人才会这么做。”

五张贰元凭证。陈晓珍摄

40多年来,中国女排的精神早已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中。中国女排五连冠后,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的“女排拼搏精神”也成为漳州“五种精神”之一。

作为中国女排的“娘家”,体育产业也成为漳州发展的城市“基因”。据介绍,通过多年的发展,漳州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拥有体育产业单位近2000家,总体规模100亿元左右。

文化与夜经济“碰撞”:闽南文化迸发“夜动力”

傍晚吃过饭,住在中心城区附近的市民都习惯到中国女排训练基地附近夜跑、散步。

在漳州近日提出的《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意见》中,中国女排“娘家”基地将成为漳州人民夜间体育健身区,并将逐步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核心之一。

而在漳州文化、旅游、体育、夜经济等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中国女排”与“夜经济”的碰撞并非一枝独秀,漳州的特色文化也正在丰富夜经济的内涵。

九十九湾,作为曾经漳州最重要的航运通道,见证了漳州商业的繁荣与变迁。如今,燕脊飞檐的红砖闽南古厝沿河而立,碧草如茵、小桥流水,构成了如画的“闽南水乡”园区。

夜色里,在“闽南水乡”商贸街上,逛街的游客、纳凉的市民乘兴而来,游人如织。

江滨夜色。蔡俊杰摄

每晚8点,“90后”女孩郑频频都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摊位前,把漳州木偶戏布袋摆上摊,紧接着,向穿梭的人流赚起吆喝。

不同于寻常夜市,商贸街集纳的都是传统技艺、非遗产品、文创产品、无油烟小吃等商家,彰显闽南特色文化。这正合了郑频频的意。

上个月,郑频频刚刚通过线上摇号申请到了摊位,这个月初,她就正式“上岗”,成为一名小摊主。“最近‘地摊经济’很火,我想体验一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我的摊位,了解木偶戏、喜欢木偶戏。”郑频频说。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近代闽南布袋戏的特性。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漳州人,郑频频自小对木偶戏耳濡目染,当她动了“摆地摊”的念头时,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卖木偶戏布袋。

“光顾我摊位的小孩子最喜欢这个‘孙悟空’的布袋。”郑频频拿起“孙悟空”形象的木偶布袋说,“木偶戏布袋的互动性很强,孩子们可以边玩边了解一些漳州传统文化。”

如果要问最地道的夜市在哪儿,漳州人十有八九会说起位于中心城区的延安北路夜市,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渴了喝一碗四果汤,饿了来一碗手抓面……这曾经是漳州人最惬意的“夜生活”打卡地。

三十多年过去,城市规划发生巨变,延安北路夜市逐步暴露出“硬币”的另一面:交通堵塞、卫生脏乱差、噪音扰民、占道摆摊等。

2019年,漳州因地制宜,将旧火车站站前广场充分利用起来,创造外展空间发展“地摊经济”,把延安北路的旧夜市搬迁至此。今年3月,新夜市正式启用。在这片6000平方米的广场上,共有摊位500个,从小家电、箱包、衣帽、鞋子到玩具、美甲、化妆品等,商品包罗万象。

“新夜市搬迁过来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提升了漳州夜经济品牌。”漳州夜市管理站站长任承才介绍说,新夜市功能区划更清晰,划分了八大区域,基本满足了个体经营者、微小创业者的经营需求;配套建有绿地、喷泉、休息座椅、照明灯柱等设施,夜市周边还规划建设了停车位,并在原有公交线路基础上,新增两条直达夜市的公交线路。

文化与旅游“相遇”:挖掘文化“富矿”聚起人气

老福建人都耳熟“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两三百年前,闽南先辈过台湾开发宝岛,改革开放后,后辈又回到大陆投资创业,回馈桑梓。

对于新一代的漳州人,乃至福建人而言,“唐山过台湾”的故事正在从记忆中淡去。但在位于漳州漳诏高速公路漳浦县旧镇段,“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通过山上丰富的自然石资源,使传统故事得以呈现,唤回记忆。

在园中,“唐山过台湾,荜路辟新天”用数百块花岗岩雕成“拓荒者”,描绘数百年前闽南人民东渡台湾、垦荒谋生的历程;“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形象地再现了入台垦荒者薪火相传、种茶为生的场景……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是闽南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完美典范,而闽南文化又是漳州文化“富矿”的一隅。

在文化遗产方面,漳州的“福建土楼”(南靖、华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胜窑、东溪窑等两处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东山关帝庙加入“关圣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在非物质遗产方面,漳州有16项国家级、6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浦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偶剧等荣获国家艺术最高奖,漳缎、漳绣、片仔癀、咸金枣等非遗产业项目市场潜力巨大……

如何把文化“富矿”和旅游相结合,聚起人气?

漳州市文旅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漳州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讲好民俗文化故事,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推进文化惠民演出进景区;另一方面,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着力包装整合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出富有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在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旅游需求特点,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海天浩渺、碧海银滩的漳州东山岛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海岛,海景“惹人垂涎”。近年来,东山岛开始在文化挖掘上“发力”,寻求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合力”。

例如,铜陵镇公园社区深入挖掘“三公”文化及海上旅游业态,开发打造“三公”文化+“海上看东山”旅游线路;陈城镇澳角村挖掘妈祖文化、海洋文化,开发打造天涯澳角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杏陈镇前何村引进建设顽皮家乐园项目,并结合谷文昌精神,推出谷文昌精神现场教学体验线路……

中国女排与漳州的“化学反应”如何延续?在漳州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会展、夜经济领域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这个答案会更加清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