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不愧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之地。记者来到泉州采访,扑面而来的就是“海丝”气息。先是新建成的泉州大剧院开门迎客,首演剧目选择了歌剧《马可·波罗》,再现了“海丝”名港的昔日辉煌;接着,走进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一尊尊精美的雕塑风情各异,描绘出“海丝”航路上曾经的繁荣画卷;与此同时,在北京,外交部举办福建省全球推介会,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被隆重地推介到世界面前。
开放,是泉州立城之本。如今的泉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可圈可点。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53.7亿元,同比增长18.2%;“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泉州设立企业1589家,实际利用外资24.77亿美元。悠久的“海丝”文化催生出新的泉州故事。
新战略带来新机遇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艰苦自然条件,赋予泉州人能闯善拼的性格,代代相传的打拼故事也教会他们从不把目光局限于当下。
让泉州人高兴的是,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之后,新时代的泉州迎来了更大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泉州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全新的发展机遇。由此,泉州抓紧打基础、补短板,盘活城市资源、统筹发展问题,力图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如今,在原有的“民办特区”“经济大市”“首批历史名城”等金字招牌之外,泉州又增添了“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等新名片。
泉州人素来爱拼会赢,泉州干部很有“输人不输阵”的激情。到泉州采访的第二天,正赶上泉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县(市、区)负责人兵分几路看发展成效,互相点评、各自表态,又是一轮比学赶超的热潮。在泉州,围绕“走出去”的一些难点堵点,就在这种干事创业的氛围中打通了经络。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是泉州过去的特色和优势,也是走向未来的重点。近3年,泉州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958.9亿元,外贸总量占福建省的15%。
新机制打造新平台
侨乡优势、“三来一补”、贸易流通等沿海城市开放发展的特色道路,曾是泉州的特长,但泉州的成功不仅仅在此。
石狮以商贸立市,从归侨带来的洋货摆摊起步,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和“洋货”集散地。1988年9月,石狮市正式挂牌成立。此后30年,石狮的生产总值从4亿元增至80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600多万元增至60多亿元。在石狮服装城,记者遇到做了30多年服装贸易的本地人杨煌若。她笑着回忆,“以前在家门口、大仓街都摆过摊,2010年搬进服装城,条件好多了”。不过,她和丈夫有些感叹,从稀缺商品到相对过剩,为石狮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服装行业已不如从前。
怎么办?视野开阔的石狮人开始谋求转型升级。7月的福建炎热多雨,飞机经常延误,同是石狮服装城商户的陈栋梁还是坚持飞到北京,接下来他要到俄罗斯、美国等地出差一个月。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但他的生意越做越好。陈栋梁告诉记者,除了公司及时转型调整,当地实施的一项新政策帮了大忙,“去年开始通过市场采购贸易平台出口,非常便利,可以实现买全国卖全球的贸易出口,让我们更安心、大胆去开拓国际市场”。
陈栋梁所说的市场采购贸易平台,指的是2018年石狮服装城获批的国家级市场采购创新试点,目的是为商户提供灵活选择、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据当地海关统计,自去年11月泉州石狮服装城市场采购试点运行以来,截至今年8月,以市场采购方式出口货物货值突破10亿美元,涉及的商品类别共计12大类,出口116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世界陶瓷之都”的德化县已经走出转型升级之路。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宋元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来源地。今天的德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拥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年产值近200亿元。
“让世界共享‘中国白’,先要世界了解‘中国白’。”陶瓷艺术大师陈仁海对记者说,他把推广“中国白”视作自己的使命。德化白瓷历史悠久,近年来,德化陶瓷企业各显神通,开发推广白瓷产品,三德陶瓷与故宫合作开发限量典藏系列、顺美陶瓷和迪士尼等企业合作从单纯代工走向设计加工。如今,德化陶瓷出口逆势增长,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愿景激发新动力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分布在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5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如何吸引侨胞和台湾同胞?泉州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包容措施。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既是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又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块“国字号”牌子集于一身,宏大的发展愿景加上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来众多的侨胞和台湾同胞投资兴业。去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91.83亿元,正在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泉州能吸引八方来客,以贫瘠的自然禀赋走到今天,开放包容功不可没。为了在国际市场中有更多话语权,近年来,泉州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台湾百大企业各5家,福海粮油、台湾健康医疗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一些本地企业境外上市返程投资,安踏体育、达利食品等企业成功赴境外上市,返程投资额150.9亿元,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源。
泉州,这座素以勇立潮头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为新的腾飞全面发力。(经济日报 记者 乔申颖 瞿长福 薛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