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为贯彻落实新常态下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莆田市以提升城市基层组织力为重点,推动街道社区、住宅小区、驻区单位、新兴领域等党组织融入城市大家庭,构建以街道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发展共同体。
一、主要背景
莆田市现有54个乡镇(街道),其中:街道8个、城市社区61个,党员31040名;驻区单位党组织112个、党员9983名,商圈市场党组织16个、党员1331名,非公企业党组织85个、党员425名,社会组织党组织24个、党员238名。全市常住人口289万人,城镇人口167.9万人,农村人口121.1万人,城镇化率达58.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党的建设到了整体谋划和重点推进的历史新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系统性、整体性建设,莆田市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进社会管理、满足群众诉求为突破口,突出政治功能,健全组织网络,配强组织力量,强化组织引领,增强党在城市的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二、做法与成效
1.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优化功能、筑牢根基。面对城市社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城市基层组织设置,强化工作职能,延伸工作触角,着力解决一些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一是优化组织功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街道党工委抓党建的6项职责,优化街道内设机构设置,综合设置城市党建、社会事务、城市管理等管理机构,赋予对城管、环卫等有关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的考核权、用人权和规划建议权,提升街道抓城市党建统筹引领能力。开展社区职能减负增效改革,减少和合并事务性工作,简化便民服务项目42项,减少各类工作台账检查,慎用“一票否决”,改变社区事务过度行政化现象,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更加有力。二是打造过硬支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5%倒排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制定《党支部工作规则》,细化组织覆盖、党员教育、按期换届等35条职责任务,推进城市基层党建规范提升。实行街道党工委兜底管理,建立“一刻钟”网格管理、“楼宇+互联网”党建等工作机制,统筹管理街道社区内零散的1万多个小微企业、700多家社会组织,提升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聚焦城市发展重点项目,在项目一线指挥部实行“党支部+指挥部”双成立机制,成立77个临时党支部、122个临时党小组,推动城市发展。三是筑牢活动阵地。集中推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通过新建、购买、整合等方式,在每个街道建立1个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性、区域性“城市家园”服务中心,统一设置党群服务、综合治理、市场监管、政策宣传、便民惠民、社会保障、文化交流等对外服务窗口。采取以本级财政为主,多元投入等方式,整合基层各类场所资源,推进社区、小区党群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推广“一站式”服务和错时延时、坐班值班、预约上门等服务,进一步激发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活力。
2.在思想引领上使真劲,把好方向、凝聚力量。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党内组织生活方式,传播组织声音,弘扬党的旋律,引导城市各类组织和党员居民群众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一是落实常态化“三会一课”制度。推广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三会一课”做法,按照“有党味、有内容、有形式、有记录、有督查、有成效”的要求,建立党建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线开展“三会一课”和效果评价,推动党内组织生活规范运行。发挥党员领导干部以上率下作用,市、县两级领导带头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城市基层党支部党内组织活动,推动形成上行下效、规范落实的效应。二是实行开放式组织生活制度。充分挖掘党建资源和城市文化,建立20个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实行“党性教育+素质拓展+互动实践”的方式,采取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定制等办法,为辖区各领域党员量身定制现场观摩、专题讲座、志愿服务等组织生活“菜单”,提高党员“参与感”,确保组织生活开展到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三是开展互动式主题党日活动。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按照地域相邻、职业相似、主题相近的原则,采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工委”+“驻地单位”模式,创设创业青年、文体文艺、夕阳红、妈妈团等功能型特色党小组,引导社区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治安维稳、文明创建等主题党日活动200多场次,促进城市基层党组织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3.在队伍管理上发大力,强化本领、增添活力。注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着力提高干部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练内功、强筋骨、长本领。一是配强骨干队伍。实施“班长工程”,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按照“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标准,通过社会选聘、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社区工作者中选拔等途径,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小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党务工作者等三支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水平。目前,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3岁,大学以上学历6名,一批“80”后成为社区骨干队伍的主体。二是培育红色细胞。建立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等3类党员电子档案,坚持“组织安排+党员认领”相结合的原则,组建158支便民利民、扶贫帮困、治安维稳、环境保护、法律咨询等党员志愿团队,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全市共联系服务居民 1.14万人次、化解矛盾192起。制定《合格党员十条》,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举止行为规范、践行先锋模范等实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让党员自觉成为群众身边最具活力的“红色细胞”。三是选派各方力量。开展“大学生进社区行动”,采取“县区聘、街道管、社区用”的办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招聘120多名大学生居务管家,专门从事城市党建、管理服务等日常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力量。选派74名“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与城市社区组建指导服务团,组织引导“两新”组织融入城市区域化管理体系。
4.在机制创新上出实招,整体联动、推动发展。牢牢把握城市基层党建主导权,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协调推进,构建共驻共建、共享共促的工作格局。一是推进区域党建“一体化”。在县区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吸纳组织、民政、综治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领导指导。在街道建立“大工委”,在社区建立“大党委”,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制,通过建立联络站、互派联络员和定期议事协商,打破传统隶属壁垒,形成“县区领导小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党支部”四级上下承接、协调互动的组织架构。二是编织管理服务“一张网”。借鉴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机制,灵活设置党建网格,将辖区内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楼宇小区、商圈市场细分成200多个网格,实行“一网格一支部”,统筹管理网格党组织。组建网格支部书记、管理员、信息员、志愿者4支队伍,每天至少在网格内走访2个小时,将市容环境、市场管理、群防群治、安全生产等人财物资源纳入网格管理,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三是下好资源共享“一盘棋”。坚持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入手,引导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和资源共享承诺书,确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物业公司等共同参与的工作脉络,统筹推进党员联管、活动联抓、资源联用、服务联做,促进各项工作落地生根、落地见效。
三、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莆田市坚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集聚了一批具有莆田特色的党建元素,较好地推动了城市各领域基层党建有机融合,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要以“规范化制度”为支撑,完善城市党建链条。街道社区与辖区各个单位、各类组织虽然互不隶属,但在推动城市改革发展、加强基层党建等方面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实现融合共建的基础和起点。莆田市注重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主体意识和主导意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以在职党员联管、组织生活联过、主题党日联办、服务管理联动等“刚性”制度,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城市基层工作,推动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建美好家园。
二要以“集约化发展”为纽带,健全城市工作体系。城市基层党建涉及主体多、覆盖范围广,牵一发而动全身,街道社区掌握的服务资源少,工作力量配备相对薄弱,单纯“就街道社区抓街道社区,靠街道社区抓街道社区”,推进党建工作往往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遵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共驻共享。莆田市以城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为主轴,以城市基层各领域党组织为点和面,把各方面的党建资源统筹起来,形成以街巷、商圈、楼宇、行业、产业为单位的集约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求得党建工作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整体优势。
三要以“一体化建设”为引领,凝聚城市发展共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具有系统性、融合性、协同性的特点,只有找准城市基层党建“点线面”,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条块结合、开放融合、共驻共享,才能提高城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莆田市坚持以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区域化党建为枢纽,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入手,通过组织纽带、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机制共创等方式,构建了以街道社区为核心、驻区单位、“两新”组织、新兴领域等党组织为骨干的“1+N”型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推动分块式党建向区域化联动。
四、探讨与评论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夯实城市基层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政治性强,责任重大。莆田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队伍、基本保障等方面建设,筑牢一线战斗堡垒,为发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莆田经验告诉我们,提升城市基层组织力是城市基层党建的核心要义,只有真正突出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和机制引领,才能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资源、组织力量转化为城市基层的发展优势、发展资源、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