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切换
新闻
福建:融入“海丝之路”迈出坚实脚步
2018
03/22
23:02

海洋经济作为福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经济领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福建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与渔业交流合作,重点在陆海统筹联动、远洋渔业发展、海外养殖渔业建设、海洋合作平台构建、海洋与渔业对外贸易、海洋科技金融服务、海洋文化建设等方面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fujian

(图片来源:互联网)

拓展空间,加快远洋渔业发展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合作,发挥本土产业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惠共赢。

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的一家远洋渔业公司,公司董事长兰平勇介绍,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步伐加快,福建远洋渔业企业逐渐发力,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目前公司在毛里塔尼亚已有雇员2000多人。

近几年,福建省通过贷款贴息、建设补助等措施积极推动远洋渔船及船用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提高远洋渔船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重点抓好东南亚国家海域、西非等过洋性远洋渔业、发展壮大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性远洋渔业,加强东盟、非洲等主要入渔国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拓展渔业空间。着力打造一批集水产品精深加工、流通贸易、后勤补给、渔船维修、渔工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2016年全省远洋渔业船队规模达到540艘、产量达29.2万吨,产值达25.6亿元,并建立了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12个,培育形成了一批实力强、管理规范和信誉度高的远洋渔业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支撑有力的现代远洋渔业产业体系。

针对养殖空间不断萎缩,渔业转场转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福建省引导渔业企业建设海外养殖基地。目前,福建省已有10家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等国投资总额超9亿美元,建立渔业养殖基地面积超12万亩。与此同时,该省还开展了相关研究,力争实施福建渔业企业在境外养殖基地生产的水产品运回国内,享受远洋捕捞运回国内免征进口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调配资源,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自2015年挂牌以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便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产业交易平台。据统计,目前该交易所已发展境内外会员297家,交易商2287个。

福建省还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推动设立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努力打造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的基地、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的中心、海丝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海岛生态利用的示范基地等,用以加强与东盟国家全方位海洋合作,提高福建开放型海洋经济水平。

福建省持续推动与东盟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滨海旅游、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同时拓展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上联合执法、安全救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确保海上安全。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和海岛研究中心,福建与斯里兰卡联合开展海岸带侵蚀防护研究;厦门大学“海洋碳汇与未来地球协同创新中心”和中海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共同建设海洋碳汇时间序列监测站;“嘉庚号”海洋科考船于去年正式下水,将在东盟地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科学教育以及科技交流。

加强研究,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近日,由福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晋江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智库在福州正式成立。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智库为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研究领域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除了经济上的合作外,福建省注重传承弘扬海丝文化。组织开展海洋文化资源调查、整理和研究,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的挖掘与建设,促进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建设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海洋文化,打造“兼容并蓄、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海洋精神,扩展蓝色视野;围绕海洋强国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题,利用厦门海洋周的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保、海洋资源养护、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务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与海洋事业融合发展,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把妈祖文化融入海洋,推进海洋文化建设与发展蓝色经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齐头并进;将加大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