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切换
新闻
福建河鲀产业走俏 全产业链发展成趋势
2018
02/28
22:46

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对河鲀热捧,食用河鲀渐成风尚,也让河鲀养殖的规模悄然形成。

河鲀产业前景看好

我省养殖的河鲀以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为主。早在2000年,在出口市场的带动下,我省河鲀养殖取得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省河鲀养殖面积达10万亩,养殖产量8000吨,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我国南方河鲀养殖重要省份。漳浦县是我省河鲀养殖的主要基地,规模占全省80%以上,其推广发展的河鲀、斑节对虾和花蛤等品种生态立体混养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养殖效益显著,每亩产值接近3.5万元,每亩净利润达1.5万元,目前河鲀养殖成为沿海地区致富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河鲀加工取得突破,开发了冻河鲀、鱼饺、鱼丸、鱼干、鱼罐头、胶原肽酒、鱼皮低聚肽、精白低聚肽和化妆品等河鲀系列产品。我省养殖的河鲀约50%销往江浙一带。近年来,我省与河鲀养殖产业相关联的种苗、技术服务、饵料供应、活鱼与冰鲜鱼运输、配合饲料加工、渔业设施和出口贸易等得到快速发展,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仅漳浦佛昙镇的美食一条街就拥有河鲀美食馆20多家。

质量安全推动企业准入

2016年9月5日,国家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这也意味着,自1990年起,饱受争议的河鲀“禁食令”,终于在26年之后,有条件地“合法化”食用了。

“开禁”通知,相当于政府制定的河鲀企业的准入门槛,按照要求,只有具备有河鲀加工设备和有专业分辨河鲀品种能力的技术人员,符合河鲀鱼源基地的企业有经备案且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的河鲀鱼源基地的企业,才可以按要求加工后进行销售。此次“开禁”,虽然我省养殖河鲀两个主要品种未列入其中,但意义重大,为下一步解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省高度重视养殖河鲀的质量安全。漳浦县成立我省首个河鲀养殖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通过聘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养殖河鲀专业培训,从育苗、养殖、加工、宰杀处理等环节入手,推广控毒无毒技术,同时实行河鲀餐饮业持证经营制度,制定了《养殖河鲀烹制安全守则》,要求所有持证从业人员烹制河鲀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执行。

为争取将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列入有条件开放的品种,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国家部委的有关要求,对标创建,继续组织开展养殖河鲀毒素监测,建设省级河鲀良种场,加快制定养殖河鲀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养殖河鲀追溯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指导有条件的养殖、加工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

全产业链发展成趋势

福建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河鲀养殖,育苗技术成熟,养殖基础扎实,加工能力强,具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在近日召开的福建省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启动会上获悉,我省将建成东方鲀种质资源保存基地100平方米,建设省级东方鲀良种场2个;完善育种、扩繁设施6000平方米,培育无毒级东方鲀优质苗种2000万尾;建立东方鲀新品种养殖示范区4个,面积500亩,养殖单产提高15%,辐射推广健康养殖3万亩。建立健康养殖可追溯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研究东方鲀体内河豚毒素产生、富集、亲子代传递等机制。制定东方鲀种质、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东方鲀加工和河豚毒素跟踪检测技术规范等8个地方标准。

据了解,2017年11月,省海洋与渔业厅出台《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将突出我省优势品种,打造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等十大特色品种超千亿全产业链。可以预见,如果福建养殖河鲀被列入国家有条件放开名录,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完善流通体系,发展河鲀文化等,一条百亿元的河鲀产业链将成为福建第十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全产业链,为我省海洋经济再添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