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切换
新闻
福建渔业信息化应用风生水起
2017
10/26
23:50

近五年以来,伴随中国电信通信基础网络升级与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福建海洋渔业信息化应用风生水起。渔民通过视频监控设备管理渔排网箱、出海作业遇险时精准定位报警、海洋渔业管理部门远程实施防灾应急指挥……信息化改变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都澳1/3渔排装上视频监控设备

随时随地查看海上渔排适时动态、养殖工人作业情况……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实现。这是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为渔业养殖户们提供的信息化养殖应用产品--“视频监控”。

目前,宁德市三都澳养殖区有近三分之一的网箱渔排安装了该产品,应用于日常管理。

宁德市三都澳被誉作“中国大黄鱼之乡”,域内有渔民3万多人,海上网箱养殖30多万框,2016年当地大黄鱼产值达30多亿元,大黄鱼年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但由于海上渔排养殖从饲料投喂到网箱维护基本全靠人工操作,随着大黄鱼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渔排管理水平成为迫切问题。

据了解,“视频监控”是指通过配备智能电子全球眼监控设备与中国电信无线网卡,养殖户仅需在手机上安装一个视频信号接收软件,即可随时随地查看海上渔排的实时动态,了解渔排养殖情况,第一时间应对渔排上发生的突发状况,也可通过网络传递视频画面到岸上管理处,方便渔排实行统一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养殖安全。

陈孝水是三都澳的黄鱼养殖大户,不仅管理着3600多平方米的大黄鱼养殖场,而且还同时经营大黄鱼代购,去年仅大黄鱼养殖项目的纯利润就有40多万元。他介绍,以往百框规模的网箱养殖至少需要雇佣10人负责日常养殖、巡逻工作,每年仅人工成本需要投入60万元。安装“视频监控”应用后,“渔排巡视的压力小了,管理效率加强了,一年能省下20多万元的人工成本。”

据陈孝水预计,按照“视频监控”目前的使用规模,预计一年能为三都澳养殖户们省下500多万的人工成本。

全省2万艘渔船配备“海渔E通”

“海渔E通”是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为保障渔民、渔船出海作业安全,提高渔业管理部门救援响应速度推出的渔业信息化应用。它依托于手持终端、卫星电话、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为渔民与渔业管理部门提供包括海难报警、救援调度、位置监控、信息查询等在内的一体化信息化应用。据统计,目前福建共计已有2万艘渔船配备“海渔E通”,并成功对多艘遇险船只实施过救助服务。

莆田市现有在册各类渔业船舶4000余艘,海上渔业安全综合管理成为工作重点。据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海渔E通”全方位联网服务功能,管理部门不仅可随时为船管员确定各类渔船的位置和航向,向海上船舶作业人员推送台风预警短信、鱼汛预报,还可监控主要港湾、渔港、养殖区域海况和近岸海况,提升海难救助与防灾应急指挥的反应速度。

在莆田秀屿区平海镇石井村,渔民全部使用“海渔E通”。村里老渔民陈永明说:“一台‘海渔E通’定制手机就能解决海上查地图、查渔汛、查天气等多项作业需求,还能通过应用平台与其他船舶或渔管理部门交换信息,现在大家出海作业时都安心了不少。”老陈所述的定制手机也被称作手持安全救助终端,可防水、防尘、防摔,即便掉到海里依然能浮在海面上,还具有一键报警功能和定位功能,被渔民们称作“海上救命手机”。

不仅如此,通过中国电信北斗通信卫星网络,“海渔E通”的使用范围还可覆盖至离海岸线50公里以外的外海区域。这意味着渔民外海作业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通过“海渔E通”及时上报报警信息,而管理部门则可根据报警信息与“海渔E通”定位功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遇险人员,实施救援行动,保障渔民海上渔业生产安全。

中国电信全面助力海洋渔业信息化

远洋渔业产值全国第一,全国渔港经济区建设唯一试点省份,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成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作为海洋资源大省,福建省近五年来始终紧抓“海洋强国”战略机遇,深耕海洋特色产业链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在此背景下,作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积极配合海洋渔业部门,通过整合政企信息化应用,量身定做渔业安全应急指挥、海岸视频监控、渔政执法、海洋气象、渔船身份识别、海洋养殖水域整治监管、海洋与渔业专网等相关应用产品,为福建海洋渔业的创新发展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助力福建从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

下一步,中国电信福建公司还将综合4G网络与物联网技术,在水体环境监测、水产病害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展开探索,适时向广大渔民推出更多高效、可靠、经济、安全的产业信息化服务,满足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信息化需求,促进福建海洋渔业更快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