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一大引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增长9.5%。
这速度快不快?
比别人,上半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同比增长11%;比自己,按《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争取达5850亿元,这比“十二五”末的规模翻番还多600亿元,5年内的年均增速须达17.5%。
诚然,自2011年12月省政府印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效初显,其增加值至2015年已占 GDP比重的1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8%。但对比上述两组数据,仍应正视,差距确实不小。
规模不大,增速不快,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相关主管部门、有关专家对当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可知,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行业内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产业配套不健全。
若要强筋壮骨,就须先串链织链。
产业链,涵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等四个维度,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接机制。如何着眼于产业链发展把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龙头引领的价值毋庸置疑。产业链上游的一个大项目、好项目,对于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无疑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例如,厦门引进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投资建设12英寸晶圆项目,将助推厦门完成“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
这同样是一个可以反向作用的过程。在金龙汽车的带动下,我省新能源客车产业已形成较强的竞争力,直接带动以宁德时代新能源、厦门华锂等为代表的上游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新增为福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第八大领域,以整车设计为突破口的整条产业链将更加壮实。
产业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一环不通,则全链堵塞。怎么通?靠核心技术的突破。摆脱受制于人的瓶颈,既要有这两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引进项目实现高端嫁接的魄力,亦要有沉下心来进行产学研用一体研发的定力。在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嘉泰数控研发的高速钻攻机等产品实现国内领先,中科中涵生产的超快激光数控机床等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就是对这种定力的肯定。
而从空间链的维度来看,产业链的补短关键在产业空间布局的调优。福厦泉等沿海城市产业强,南三龙等山区城市产业弱,是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状。山区的路子往哪走?立足现有产业发展条件是前提,在此基础上,瞄准领域,盯住环节,寻求突破,或能在产业的分工协作中占牢一席之地。
串链织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产业链协同创新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的价值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在这一对接机制下,新技术的研发能在第一时间达成共识,创新的资源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整合。由此,将打破技术的掣肘,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