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行政区域谋发展,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从谋划伊始,就具有宽广的眼界、开阔的视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在发展历程上,先后创办了10多个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工业园区,成为各个时期福州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当前,要依托工业园区这一载体,进一步提升福州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实力福州,为更高起点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提供有力支撑。
从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到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开放促进了先进生产要素汇聚福州,推动了具有省会特征、福州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开放的志向,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福州正积蓄起更好更快的发展力量。
打造产业崛起主阵地
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一路走来,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太平洋的潮汐。
“台湾海峡两岸,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福州大学软科学研究所所长雷德森说。与之相呼应的是,福州正处在这个区域之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向太平洋转移。在这背景下,福州果断扩大开放,对外开放成为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就是福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港口的变迁,就是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以开放促发展的最好佐证。上个世纪90年代,大型轮船只能停在宁波港,再辗转将货物运回福州。如今,福州港已跳出闽江口向海港发展,吞吐能力从原先的1000多万吨,激增到8900多万吨,作用更大了。
“园区是一个城市的亮点。”雷德森说,作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的一个重要区域,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见证了福州改革开放、跨越崛起、奋力腾飞的过程。数据显示,在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历程上,先后创办了10多个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工业园区。而今,以园区为载体,仅南北两翼工业经济的增长对福州GDP的贡献就超过50%。从这点意义上看,园区已成为福州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抢占产业崛起新高地
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必须把扩大开放作为最根本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这也是过去20多年的一条重要经验。今天,福州人民站在新一轮创业的潮头,焕发“二次创业”的激情——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命题,就福州产业发展而言,关键在于促进产业“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没有工业化,就不能推进城市化。这些年,福州着力于主城区“退二进三”,积极引导工业向南北两翼集聚。去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决策部署。此后,随着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正式动工,福州一脚迈入了蓝色经济大发展时代。今年1月,整合提升后按新体制运行的福州高新区挂牌成立,将打造成为福州市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5月,耀隆化工新厂有望成为江阴工业区第一个投产的石化项目,未来这里将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石化新城。“产业足,则城市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周春山教授认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密不可分,福州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福州广开合作之门,成功举办一系列投资推介、对接洽谈活动,签约“三维”项目364项、总投资约3111亿元。这组数字为周春山教授的观点提供了最佳的注脚,一批大项目正在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沃土”上加速扎根、生长……
锻造产业崛起新引擎
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在构建之初,就以闽江流域和闽东北为腹地,高瞻远瞩地确定了战略布局,并定位为“带动全市以至全省经济跳跃式前进、超常规发展的现代经济生长区”。周春山等专家进一步建议,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要通过区划调整、拉大城市框架,进而加强区域内外产业分工协作、拓展区域经济腹地,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
当前,福莆宁通过产业协作,努力实现城市群联动发展。福州市域内各县(市)区也建立了对口协作机制,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陈秉钊在综合分析了福州的机场、港口、城市功能区等要素后,建议“福州要主动接受平潭优惠政策的辐射,把龙高半岛、江阴港区、松下港区等作为承接实验区产业协作的区域”。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需要协同发展。作为编制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2010年~2030年产业规划的牵头人,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严正建议,要把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铁民则建议,还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发展都市新型农业,培育规模农业、高价农业、品牌农业、生物农业、装备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凭着智慧和勇气,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已秉承开放开发的理念,把产业发展推向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记者 朱毓松/文 池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