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建体育而言,2015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全国首届青运会及第3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福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果。同时,2015年也是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起点,2015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的通知》(简称《闽十条》),提出“到2025年,福建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目标,意味着未来10年福建体育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周期。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王维川表示,未来10年,福建将沿着“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路径,围绕“推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体育服务业扶持力度”两大主题,搭建福建体育产业新的结构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依托地域优势、政策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使体育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275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从业人员69.97万人,实现增加值880.02亿元,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王维川坦言:“尽管近10年来,福建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体育制造业规模大,生产值总值高,但也面临着体育制造业发展速度放缓,体育服务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特色体育开发不足等问题。”
为了推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闽十条》围绕提升创新驱动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发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引导示范作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鼓励体育企业或园区组建区域性综合检验检测机构;鼓励体育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体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渠道开拓市场;支持体育企业参加境外知名专业展会等。王维川特别介绍,为把政策用好用足,今年福建体育局还积极争取到体育产业发展A类专项资金,为参加第3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60多家福建企业提供230万元展位补助。
为了加大体育服务业扶持力度,《闽十条》从促进体育消费、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支持体育赛事发展、推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比如为了促进体育消费,《闽十条》提出: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7000万元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等。为了支持体育赛事发展,2016年福建将安排不少于4500万元培育扶持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和传统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推进职业体育发展,改革赛事管理,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依法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等。王维川重点提到,进一步丰富体育赛事种类,推进赛事管理的改革,积极培育引进国际国内品牌赛事,丰富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是体育赛事发展的核心。
为了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闽十条》提出:要进一步加大体育场馆开放利用力度;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推进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吸引社会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场馆建设、运营和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等。据王维川介绍,2015年,福建共有26个大型体育场馆场馆对外开放,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52.4万元,省级财政按1比1配套。2016年除了中央财政补助外,省级财政将安排2151万元用于省中型体育场馆补助。为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闽十条》提出推动体育与健康、旅游结合。引导集聚发展,拓展新型业态,鼓励体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渠道开拓市场。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王维川说:“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体育用品业为支柱,体育场馆为依托,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中介和培训市场初步发展的结构体系。但福建省体育产业要上新台阶,体育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稳步发展,体育服务业必须重点扶持,跨越发展。”